为做深做实“经纬讲习”文化品牌,深化“五读五做”阅读实践活动,院政治部(机关党委)面向全院干警组织了一场“经纬悦读”线上读书分享活动,鼓励引导在疫情当前居家办公的干警利用难得的静下来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及时汲取书籍营养,提升综合素能,切实营造一心向上、自尊自爱、和睦友善、坦然名利、公道正派、沉心静气、担当责任的团队氛围。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居家的日子也别忘用阅读充盈自己,让我们看看今天又有哪些好书与大家共享吧。
01《当下的力量》
作者:【德】埃克哈特·托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荐书人说
综合办公室 孙钰
该书系心灵读物经典,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指出了我们日常痛苦的主要来源:被大脑思维所控制,焦虑过去、担忧未来而非活在当下。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获得内在的智慧和真正的喜悦。
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活在当下,顾名思义就是活在现在,活在今天,活在此刻的每分每秒。作者提到:“过去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时刻,未来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都会发生在当下”。活在当下其实就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可未知,只有当下由我们自主掌握,专注当下,用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去过一个充实的人生,用及时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当我们完成好每一个“当下”该完成的事,想必再回首时也不留遗憾。
专注在为了实现目标所前进的每一步当下。在本书中,作者把时间分为了两种: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我的理解是,钟表时间是自然界的真实时间,指我们从过去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为未来设定目标和计划所花的必要时间。心理时间是指纠结过去的失败和难过、焦虑未来的不确定性所耗费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负面情绪,是由于我们把“钟表时间”转化成了“心理时间”,摆脱心理时间的方法就是利用钟表时间,比如说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应该把注意力都放在目标上,开始一步一步采取行动,及时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当下的状态和做法,这就是进入了当下时刻,最终自然而然实现目标。
停止浪费时间的抱怨。书中举了一个普通无意识状态的例子,就是抱怨,当我们开始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当下所处的环境甚至天气时,我们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受害者。作者提出,要改变这种现状有三个选择:离开,改变或者接受它。通过书中的这三种方法,我明白在遇到不顺心的状况时,要学会放下负面情绪,立即采取行动,避免珍贵的时间浪费在抱怨上,这就是顺利运用当下的力量摆脱普通无意识带来的情绪痛苦和时间的浪费。
关注当下,汲取当下的力量,才能做到如丰子恺先生诗中所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通过关注当下自身的状态,能够摒弃一切杂念,减少烦恼的产生,从而让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清晰可实现,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
02《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荐书人说
知产庭 曾亚妮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当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也许会得出一个结论:在人生的长河里,唯有自己才是那个摆渡人。
罗伯特用无数临床案例为读者们拼凑出一位“蛤蟆先生”,该书讲述了他通过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十次心理咨询,从抑郁到痊愈,实现自我蜕变的故事。
当蛤蟆先生第一次会见苍鹭,苍鹭问:“谁让你来的?”蛤蟆先生脱口而出:“是獾他们(他的朋友)。”但苍鹭却道:“能让你来的,只能是你自己。”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三个问题,“这件事,你怎么看”“你感觉怎么样”“你会怎么做”,任由蛤蟆先生自己表达。
歌德曾言:“人虽然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自己。”承担责任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倘若不能对自己负责又何谈对他人负责呢,所以,助人先得助己,担责首先要做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知来处,明去处,不断思考自己是谁、该干什么、怎么干。
苍鹭在咨询中,将人的状态归纳为“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三种类型。前两者或沉寂在过去的感受中,或充满挑剔与指责,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时,才能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而调动成人自我状态,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分辨内心的真实情绪。曾经的蛤蟆先生喜欢压抑情绪,自欺欺人地假装自己很好,近年来进入大众视线的“微笑型抑郁症”大概便是这样。但人毕竟不是钢铁造就的,不可能永远坚强、乐观,没有一点负面情绪。适时的宣泄,给情绪找一个出口,未尝不是治愈的一剂良药。在学会与自己和解后,还应追求“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即学会共情,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现美好,相信自己,欣赏他人。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蛤蟆先生的影子,长期处于内耗、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状态里,“没有一个法官比自己更严苛”。但在这早已充满质疑和挑战的世界,当周遭静下来或充满纷杂的声音时,都请和自己好好对话,提醒自己,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正视自己、接纳自己,也才能改变自己。
03《传习录》
作者:王阳明
出版社:中华书局
荐书人说
执行局 高小龙
近来,因疫情之缘由而空居在家,想起《传习录》几次欲攻之而未下,甚为遗憾,故复又读之,有一点心得以供分享。
在书中,有一段对话颇有趣味。阳明先生有一属官久听讲学便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立即回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先生又说:“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现在想来,这一属官的疑问又何尝不是我等司法人员的疑问,而阳明先生切中的问题又何尝不是我辈之必须谨慎的问题。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先生讲“心即理”从而“心外无物”,心心动念之处便有意,意之所指便是物,因而心外岂有其他。而要达到心外无物,要紧的是格物,此等功夫很不容易。阳明先生“格”竹子,除了一身疲累并无其他。所以,如何格物?有人在平时无事时每于心念发动处用功警醒自己,剔除杂念,颇觉有功,然一遇到事便顿觉慌乱失其所旨,完全不似安静时的心思,各种私欲迸发。究其原因,无非是没有“尽性”,尽性则在平常事上,人心在不遇事时亦未能觉,私欲在不遇事时亦未能发,故而一遇着事便各各显现。显现时,人能诚意不自欺便有反省之功,如无则私欲泛滥如常。
所以,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词讼之事虽关乎外人之事,但我等亦有功夫需做,此为做事之章程,做人之旗帜,如明日悬空,北辰所指,一目而了然。